1989年,在日本经济泡沫最高峰的时候,索尼以出资6700亿日元,合4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这笔收购被称为“索尼历史上最大的谜团”。

    当时担任索尼经营战略本部长的郡山史郎是这样说的:“收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与美国的政界、财界加深交流。”

    因为盛田昭夫曾说过,他在纽约第五大道住了很多年,但从来没被邀请参加过有政客和财界人士出席的当地聚会,索尼在美国还不是一流企业。

    其实索尼的产品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美国市场,1970年更是成为首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企业。

    但盛田昭夫作为索尼的灵魂人物,他从来没有被邀请参加过财政界的宴会。也就是说,他虽然和美国人有商业交往,但一直没有被认可为伙伴。

    仅凭经济能力是无法融入美国顶级圈层的,即便是阿拉伯的石油巨头也不会被邀请参加这样的派对,盛田昭夫试过很多种方法都融入不进去。

    参加宴会是外交手段的一环,如果本人不被认可,但还想参与的话其实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办法,那就是带好莱坞的女演员同去。

    电影公司在美国社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电影是发源于美国的产业,是美国文化本身的骄傲,与汽车和电器产品的定位完全不同。

    不论是政界还是财经界的聚会派对,都热衷于邀请一些好莱坞的演员参加。

    如果某人的妻子是好莱坞的女演员,哪怕他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喽喽,因为是夫妻同行,也能获得参与的资格。

    有妇之夫的盛田昭夫当然不可能离婚后再找一个好莱坞女演员结婚,那就换個思路去当电影公司的老板好了。

    因此他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深层次的目的是想得到“只要邀请了盛田昭夫,就能带来好莱坞女演员”的好评。

    这样他就能被邀请参加各种派对或者宴会,从而融入美国的顶级圈层,扩大索尼的影响力,把索尼打造成美国的一流企业。

    刘元昊在美国的经历和盛田昭夫其实比较类似。

    1980年,兴元投资就进入了华尔街,但一直到91年海湾战争时在其他人纷纷选择做多,而兴元投资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做空石油并大赚一笔后,刘元昊和兴元投资才开始被华尔街注意到。

    再加上他一直很用心的经营和沃伦巴非特的关系,得到了巴非特的力挺并抓住机会成为美林银行的董事,又和华尔街站在一起支持拉链顿上台,这才得到了华尔街的初步认可。

    所以刘元昊对盛田昭夫收购哥伦比亚影业的做法是理解的,但理解归理解,不代表他能接受望远镜娱乐公司像索尼一样亏成狗。

    索尼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是个十足的新丁,盛田昭夫收购哥伦比亚影业的目的又不纯,把收购后的哥伦比亚影业交给了一群吸血鬼打理,董事会成了摆设,派过去的总裁成了人形图章,所以5年2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刘元昊再怎么说香江还有自己的电影公司,而且手握公司超过半数的股权和经营权,只要谨慎一点,把项目审核流程管严一点,哪怕他对2000年之前的美国电影印象不深,亏钱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和盛田昭夫想融入美国顶级圈层不同,刘元昊已经进了这个圈子,不需要好莱坞的女演员开路,他更多的是奔着赚钱来的。

    等到2000年后,那几个著名的系列电影,望远镜娱乐公司只要拿下其中的一两个IP,公司的估值就将水涨船高。

    因此,对于望远镜娱乐公司新负责人的人选,刘元昊不需要他多么才华横溢,长袖善舞,反而执行力强,听话的人会是第一选择。

    得益于好莱坞的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米勒趁着刘元昊还在洛杉矶的时候,迅速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三位候选人。

    一个其他中型制片公司的高管,一个已经离职的派拉蒙中层以及一个前CAA经纪公司的高层。

    刘元昊对这三个人完全不熟悉,他前世记忆中有印象的那些好莱坞名人也基本不可能来望远镜娱乐这样一家中小型制片公司,所以他这次的面试采取的策略非常简单粗暴。

    望远镜娱乐公司的总裁办公室里,第一个进来的前派拉蒙中层干部才刚做完自我介绍,立刻开始自我吹嘘。

    “我在好莱坞有不错的人脉,我曾经做成的项目有……”

    刘元昊挥了挥手打断他的表演,用命令的口气说道:

    “脱衣服。”

    对方有些懵逼,还下意识的看了一眼摆放在一旁的沙发,黑色的。

    这是想要潜规则吗?可沙发也不是红-->>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